祝贺!这件全国第五届隶书展作品,从 “抄袭” 争议 到“平反”,笔墨间篆籀古意与汉简率性就是书法艺术的本身魅力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0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当目光聚焦于这幅以朱红为底的隶书对联时,其笔墨间交融的篆籀古意与汉简率性,瞬间勾勒出独特的艺术风貌。而围绕作品曾有的 “抄袭” 争议,最终的 “平反” 也让我们更能纯粹地从书法艺术本身,去探寻其风格、取法与创作的妙处。

篆书的核心笔法,在于 “中锋行笔” 的坚守,笔锋藏于点画中心,使线条获 “圆如屈铁” 的质感与力量;汉简则以率性自然、笔意灵动见长,笔画多具波磔与灵动的提按变化。观这幅对联的线条,二者的融合清晰可见。

图片

看 “宠” 字的长横,起笔处带有篆书起笔的圆浑感,行笔时笔锋沉稳推进,却又在收笔处微露汉简式的波磔意趣,似有蚕头燕尾的雏形,却又比典型汉隶的波磔更显灵动;“辱” 字的竖画,以中锋为骨,凝练如柱,起收笔处的圆意,是篆书 “绞转” 笔意的流露,而笔画中段细微的提按变化,又暗合汉简书写时的率性灵动,让线条摆脱刻板,既具篆书的厚重,又有汉简的鲜活。

这种以篆籀笔法为骨、汉简笔意为姿塑造线条的手法,让每一根线条都如古藤缠石,既有千年沉淀的苍劲,又含竹简书写的生动,为作品筑牢了古雅且鲜活的根基。

图片

从作品呈现出的篆籀笔意与汉简灵动来看,其取法当是上溯先秦篆书与汉代简牍隶书。篆书方面,《石鼓文》《泰山刻石》等经典篆书作品的圆劲古拙,为其提供了笔法养分;汉简隶书,如《居延汉简》《武威汉简》等,以率性自然、笔意灵动的特点,滋养着作品的形态与气息。

以 “去留无意” 的 “去” 字为例,字形结构宽绰,带有汉简隶书的体势特点,而笔画的衔接处,并非生硬的方折,而是多了篆书 “婉而通” 的笔意,使字的整体形态在宽博率性中又有圆融古雅之趣;“漫” 字的书写,笔画的提按、连带,尽显汉简书写的灵动,却又在笔锋的运用上,恪守篆书中锋的原则,让汉简的率性不至于流于轻佻,反而多了份篆书的古拙与厚重。

图片

王少珺并非对某一家某一帖进行简单的模仿,而是在深入理解篆、隶(简牍)笔法精神的基础上,将篆书的古拙圆劲与汉简的率性灵动进行融合创新,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。

曾有言论称此作疑似抄袭朱浩然作品,这一争议一度给作品与作者带来困扰。然而,最终的 “平反”,让我们得以回归书法艺术本身去审视创作。书法创作中,取法经典、融合诸家是常见的路径,每位书家都在传统的土壤中汲取养分,再结合自身感悟进行表达。

图片

王少珺的这件作品,从线条到结构,从取法到融合,都有着自身清晰的艺术逻辑:以篆籀笔法为根基,赋予线条厚重古雅;借汉简笔意与体势,增添作品灵动率性。这种创作,是对传统书法资源的整合与创新,而非简单的 “抄袭”。“平反” 的结果,也印证了艺术创作中 “同源而异流” 的规律 —— 不同书家在面对共同的传统资源时,会因自身学养、感悟的不同,生发出独特的艺术表达。

对联两侧的落款采用章草书写,与正文的隶书形成鲜明对比。章草书的灵动、流畅,为整体偏于古朴厚重的作品增添了一抹活泼的气息。

图片

章草书的笔画牵连映带,节奏变化丰富,与正文隶书的沉稳形成动静相宜的效果。正文如古寺晨钟,庄重悠远;落款似山涧溪流,灵动鲜活。这种书体的变化,不仅是形式上的调剂,更是作者笔墨意趣的多元展现,体现出其对不同书体笔法与神韵的娴熟把握,也让作品在整体上更具层次感与艺术感染力。王少珺的这幅隶书对联,以 “篆书、汉简相结合” 为创作思路,将篆书的古拙圆劲与汉简的率性灵动巧妙融合。篆书为作品筑牢了古雅的根基,汉简赋予了作品鲜活的风貌,而行草书落款则增添了笔墨的灵动。

图片

围绕作品的 “抄袭” 争议最终平反,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书法创作中 “传承与创新”“共性与个性” 的辩证关系。每位书家都在传统的长河中采撷养分,又以自身的澄心感悟,将其熔铸成独特的艺术表达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